本网讯(通讯员 邹祖国)宜都市红花套镇紧临宜昌城区,是宜都市的“北大门”,全镇版图面积149平方公里,辖9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77万人、山林11.46万亩、耕地1.08万亩、柑橘4万多亩、有“万亩橘乡”之美誉。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康养小镇、全国中小城镇投融体制改革试点镇,湖北省文明乡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全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乡镇,宜昌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乡镇。
今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以党建“整镇推进”为龙头,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堡垒指数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指数,以招商引资落地生根为抓手,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以农业产业融合为突破,稳健探索康养名镇建设新路子,以办实事解难事为切入,努力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书写出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华丽篇章。
聚焦“整镇推进”,红色引擎大夯实
把党的阵地建设成为润民的窗口。努力把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服务中心,成为人民群众心所向往之地。针对不同的具体村情和经济基础,镇党委分类倾斜,强化硬性投入,为每个村预算党建专项资金10万元,对全镇9个村、1个社区、所有机关镇直单位实施党建阵地改造升级。今年,周家河村投入专项资金40万元,高标准改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建了文化大礼堂,全村党员微信二维码扫描全部上墙。吴家岗村在率先建好文化大礼堂的同时,深入推进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面推进“三治融合”,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成为宜昌法治建设现场参观点,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法治示范点、宜昌市首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大溪村今年跻身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利用300万财政扶持,高标准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整合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等各类资金,通过实施农村公租房、产业扶持、光伏扶贫工厂等项目,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居住条件差、收入偏低等难题。社区居委会多年来办公地址一直处于“打游击”状态,镇党委一次性投入50万元,宜都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联点帮扶单位合力支持,新修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空地。今年居委会又挤出2万多资金,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楼建起了卫生室,满足3000多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把党的组织打造成为坚强的堡垒。红花套镇现有52个党支部,1534名党员,镇党委通过“三联三帮”、机关干部“九联”活动等载体,推进联系三类村与贫困村、重点抓好非公党建示范点、党建示范带五个一、党建促电商示范点、村企共建示范点“五大”党建项目,帮助解决一批实际困难,对考核排名靠后的3名党组织书记进行约谈。今年,镇党委把党建工作“整市推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对待,把“整镇推进”视为重大历史机遇来抓实,先后召开工作动员会、业务知识培训会、党建工作拉练会、基层党建研讨会10余次。镇财政所党支部围绕当好镇党委、镇政府“内当家”,当好全镇群众“红管家”目标定位,积极开展亮身份、比形象,亮承诺、比奉献,亮业绩、比表率“三亮三比”活动,让党建的氛围更加浓厚,干部的精神更加饱满,服务的质量更加优化。8月16日,宜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道模带领宜昌市基层党建拉链会全体成员来到财政所观摩党建情况。10月20日,中组部组织二局五处处长李拥福来宜都市调研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镇党委书记段绪卿介绍了红花套镇落实管党责任的做法,调研组一行深入到红花套镇吴家岗村、镇内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两新”党建现场指导,称赞红花套镇基层党建不喊口号、不搞套路,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研究举措,解决实际问题,积分制管理等很有特色,务实管用。
把党员干部培育成为鲜活的标杆。镇党委注重把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重大事件、关键时刻。2016年,在抗击清江流域“7·19”特大洪灾中,镇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扬“5+2”、“白+黑”的拼搏精神,在灾区连续奋战15天,把渔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300多万元。今年5月,红花套镇清江网箱取缔工作进入冲刺阶段,镇党委选调了7名年富力强的村干部成立了网箱拆除临时党支部,通过现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共帮助10个大户转移鲟鱼110万斤、拆除网箱1000余只。今年镇党委在1000多名党员中开展领办一件实事、读好一本书、认种一棵树、维护一段路、推动一个产业“五个一”活动。红花套村党员示范户高登英认种的是“爱心树”,她始终如一、帮助该村一位名叫孙炎炎的孤儿,在其没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积极与村干部一起为她争取各项政策,鼓励她好好学习。杨家畈村党员示范户艾建会,特意为居住在他所认领路段、腿脚不便的老人送医上门服务。近几年,机关党员带头组建了镇荆门山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开展慰问福利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清扫路面、文明劝导、扶贫义卖等志愿服务120余次。
聚力“一号工程”,发展动能大加速
健全班子增动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常抓不懈,今年,镇党委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年”主题活动。正月初七第一天上班,镇党委及时调整充实了招商领导小组成员,安排2名班子成员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经济发展办干部全员上阵,并设2个工作专班,实行专班人员轮流外出招商,确保镇内有专班人员负责日常接待和处理招商事宜,还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提升了招商效率。春节过后,镇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外出赴北京、上海、广东、河北等地招商9次。
勤亮数字增压力。镇党委、镇政府与相关部门和各村签订了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各村(社区)书记、主任每月定期到辖区企业走访,与本村在外经商人士加强联系,主动收集招商引资信息,“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年终实行严格考核。前8个月,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81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9亿元,规模工业产值131.63亿元。
广辟路子增活力。召开镇内企业家座谈会,聘请镇内企业老板及外出务工创业知名人士为招商引资信息联络员,对提供信息并促成签约落户的信息员予以奖励。同时引导客商采取收购、合作、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投资盘活闲置资产,目前已成功将科目三、湖北贝诺生态农业项目等几处闲置资产盘活。对荆门山生态城、黑茶科技园、福达坊食用油、综合码头、红花套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实行书记、镇长负责制,其他项目由班子成员负责。对个别征地拆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调动全镇所有骨干力量,全力打好攻坚战,确保了国家柑橘农业公园、橘园路、立得尔克锂电池等项目如期交地并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新签约项目11个,新开工项目7个,新投产项目4个,完成九州方园晶硅组件500MW全自动生产线、大溪鲟谷等重点项目,福达坊、荆门山生态城、综合码头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聚效“融合发展”,生态康养大起航
贯彻生态大保护精神。从2016年3月开始,打响清江库区网箱拆除攻坚战,到2017年6月30日,红花套境内清江流域所有的网箱全部取缔完毕,组织专人定时清理库区内漂浮物。对长江岸线16座码头严厉整治,取缔11座。开展岸线复绿工作,拆除了9家规模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淘汰了26台燃煤锅炉,投资1700多万元,完善了两条污水处理主管道和多条支管网。2016年7月,《宜都市红花套“康养小镇”投融资模式创新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红花套镇成为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是全国37个特色镇中唯一的“康养小镇”。试点中,突出游养和医养两大功能,建设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的全国绿色康养产业清江示范带和国家级康养产业试验区。
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今年6月,红花套镇精准扶贫配套产业大溪鲟谷项目投入运行,位于大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项目总占地102亩,投资6000多万元,包含鲟鱼养殖、加工、销售以及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年养殖鲟鱼观光600吨、年加工能力100吨、年实现综合产值3000万,可吸纳大溪村50多名异地搬迁贫困对象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可获得不低于2万元的劳务工资收入。
引进康养产业大医院。今年6月,宜都市人民政府与湖北宏源健康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宜昌馨语康复医院项目投资服务协议书,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医养结合的健康养生养老、老年病康复、心理医疗康复等。宜昌馨语康复医院选址于镇内杨家畈村,利用原科目三驾考中心闲置用房及闲置土地,2018年完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500万元,解决就业100余人。
聚情“民生小事”,满意评率大提升
一个大市场解决买菜难。随着集镇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原农贸市场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今年2月,镇政府启动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5月底投入运营。新市场占地1000余平方米,改造耗资7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钢架大棚、18个门面房,设置蔬菜、肉类档口及自产自销摊位,排水、公厕、垃圾池、水电等配套设施,划行归市、合理布局、亮证经营、明码标价、分类设摊。
一条下水道解决排水难。今年夏季,集镇街道由于排水不畅,居民出行困难,部分商铺甚至进水。镇政府投入80万元,仅用10天时间,开挖出一条长1600米、宽4米的排水沟,彻底打通了梗阻。
一段黑化路解决行路难。红东公路横穿集镇街道,是连接宜华一级公路的关键老路段,因年久失修,坑洼不平。今年8月,镇政府投资近50万元,重新铺设1.2公里的沥青路面,居民出行更加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