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店镇莲花堰村村志编撰取得新进展
本网讯(通讯员 江佳琦)早在2015年八月,宜都姚家店镇就正式启动镇、村志编纂前期准备及资料收集工作,今年三月,领导小组成立,把握见证历史、启迪后人、倍惜今天、砥砺奋进的初衷,制定出详尽的工作实施方案,各村在对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认真鉴别的基础上,预计于九月形成资料长编。其中,以莲花堰村为代表的村志长编提前完工,初具初稿的轮廓,成功孕育了志稿的“胚胎”,为志书编撰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编撰人员日常工作
镇志编撰办公室一隅
8月15日上午了,邹祥正老人早早地到莲花堰村委会二楼的村志编撰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的“同事”—原莲花堰村支书高胜义已经到镇上去了解长编审核情况了。过去四个月以来,两位老人没有一天缺席,早已退休离职。他们工作闲了,但心没有闲,为保证莲花堰村志质量,他们和村干部一样保持着上班作息时间。他们把过去保有的资料、史书,认真清理出来,细细研读,反复阅读有关资料,摘录相关史实,逐步理清了编写志书的思路。在姚家店镇,像他们一样的退休、离职老党员、老教师、热心人士还有很多。
见证历史、启迪后人、倍惜今天、砥砺奋进——这是一开始姚家店镇镇志村志编撰的原则。志书编撰是将乡村的文化历史得到传承、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的有效手段。他们“抢救”这些被淹没的历史,汇编成村志,更是功德无量的公益行为。有时,档案资料缺乏,他们就深入村子调查走访,仿佛穿行乡间的使者,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记录乡村变革历程,承续乡土历史文化。
编撰人员走访具有别样文心墨韵的农民——陈万生
一摞摞史书、资料正讲述着历史
村庄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将厚重的乡土文化变成世代传承的史书,是对世人的一种鞭策和教育。它不仅记录了乡村的昨天,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拂去岁月的尘埃,他们中,有“较早走出去的”土生土长莲花堰村人;有几十年笔耕不辍,曾写出优秀作品《村干铭》,追求其人生梦想的文联主席;有用书法、音乐谱写别样人生的地地道道农民……
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百姓,通过把村民身边的历史记录下来,着重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村政事务、礼仪习俗、村民生活的变化和社会变革,彰显好人好事、好传统、好作风,更会提高村级自治水平,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普遍受到冷落,熟悉村情村史的老人也大都谢幕,历史掌故和民间艺术似乎渐行渐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要保留乡村原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千千万万的村落,承载着我们民族繁衍生息,奋斗发展的历史印记和文明密码。村志正是记得住乡愁的文化载体。
在姚家店,村村面貌不同,都有自己的故事,拥有众多具有历史与文化遗存的宝藏。“要是早个十年编撰村志该多好啊。”正如邹老师感慨的那样,村庄的变迁,印证着时代的轨迹,村志在传承和表现农村基层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莲花堰遗址
莲花堰遗址位于宜都市姚家店镇一组,东临宜都市职教中心,东南有一条乡村级公路。西面、北面为鱼塘,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8000平方米,市博物馆采集有石斧、石铲和少量零碎夹砂红陶片,属石家河文化。
197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发现,随即挖搪整理上报。1987年8月28日,宜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宜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石牌。宜都市博物馆还在当地委托莲花堰村民高圣元负责看管,这个遗址发现后,当地曹起高、曹起财等老人早就听说过,只知道这个地方叫糟船坡,(也被误传为张家坡、招船坡,被文物普查队确认后更正为糟船坡),据这些老人传说,很早以前,有一队由巴人组成的船队从渔洋河上游来到此地(此地是渔洋河未改道的河床),因此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适宜居住,这支人就在此落脚,开荒种地。后来因战乱频发无法生存,逃乱去了别处,他们使用过的一条船坏了未带走,搁在坡上被烂掉了,当地人就叫此地为糟船坡。(摘自莲花堰村志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