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果园路社区地处宜昌城区中心繁华地段,辖区破产改制企业多,居民喜欢扎堆打麻将,部分青少年课余时间玩游戏、上网,父母管教无力。近年来,社区通过培育“果园文学读书社”这一工作品牌,营造“书香果园”的文化氛围,带动更多的居民爱上读书,吸引社区青少年到图书室,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文学组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典型范例。果园文学读书社荣获全省全民阅读争先创优“十佳书香社区”奖、首届长江读书节“十佳基层阅读推广组织奖”。中央、省、市领导和媒体记者多次参观考察果园文学读书社;人民网、中新社、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出版报》、《长安》杂志、《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进行了推广报道。
【关键词】
大众文学,以文化人
【实践探索】
2013年2月28日,宜昌第一家社区文学读书社——果园文学读书社诞生。只要“热爱文学,喜欢读书,有一定写作功底的社区居民”凭自愿就可加入其中,读书社立足社区文化建设,辐射街道辖区,以探索大众文学之路,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打造“书香果园”社区,培养“居民作家群”为宗旨,开展系列公益文化活动。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社员由成立之初的网格员、辖区居民文学爱好者53人发展为165人,辐射全市若干单位、企业、社区。
(一)整合优势资源,精心搭建平台。一是争取活动阵地。社区为果园文学读书社提供50平米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320平米的活动场地。争取了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馆外流通点,申请了省残联“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发动了新华书店定期捐赠最新书籍。二是聘请辖区优秀作家担任顾问,对社团发展进行指导。读书社的品牌公益活动“大众文学公益讲坛”目前已举办七期,邀请了省内多位优秀作家现场讲座交流,使居民与社员的阅读视野和写作水平得到提升。三是搭建阅读写作交流平台。创办《果园文学》季刊,向市民和社员赠阅。每年四期,现已出版18期,发表了约300人次、逾百万字的居民作家作品。培养了陈东胜、胡佑祥、朱富智等15名文学爱好者成为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胡佑祥、陈金华、王新民、孔令丽等3名文学爱好者成为湖北省作协会员。
(二)活动常办常新,社员唱出好戏。一是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文学与读书活动,包括文学讲座、文学采风、写作比赛、居民作家改稿会、居民读书月、朗诵和节目表演等。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对优秀作品和优秀社员进行表彰。二是实行图书漂流制度,在社区图书室专设了“图书漂流站”,由社员捐赠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并在社员中漂流,每位读者将自己读这本书的感悟和推荐理由标注在漂流卡上,通过好书共享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三是整合资源,学社整合“果园开心果”、“社区协商议事会”、“志愿服务共建基地”等社区现有品牌,寻找活动结合点,组织大型的节假日文化活动,提高社团知名度,拓展活动覆盖面。四是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文学社依托知名作家、热心社员,长期对辖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开展写作、阅读、朗诵等培训。为患脑癌去世的草根女诗人郭娟举办诗作朗诵会,募集资金完成其出版诗集的遗愿。
(三)完善运作模式,增强造血功能。文学社积极探索“社区搭台、社员唱戏、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确保社团活动可持续开展。吸纳新华书店天赐书城为文学社组长单位,挂牌“阅读基地”,长期与辖区单位市博物馆、市工商局、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联合开展活动。通过承办公益文化活动、参加公益创投、募集社会捐助、发展慈善事业等多种方式争取资金支持,助力社团发展。长阳籍青年企业家付华明先生与文学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主动承诺每年捐款1万元,连续捐赠百年,用以办社经费。启动 “郭娟文学与阅读基金”,对社员作家开展项目扶持,首个扶持项目社员彭兰苏老师的教育散文集《行走在童心的世界里》已经出版发行。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果园文学读书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得全民阅读有了新载体,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出路,公益事业有了新支点。社区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居民逐渐将兴趣转移到阅读,文化修养得到稳步提升;社区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在《果园文学》得到展示,满足感大大增强,部分骨干社员纷纷出书,圆了作家梦;辖区青少年通过参与读书活动,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吸纳社会正能量,健康成长。
【专家点评】
城市社区需要公益性的社团组织来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也需要为大批居民作家的自我成长提供帮助和出路,宜昌果园文学读书社正是应时代所需产生的典范性社会组织。在读书社的带动下,更多的居民爱上读书,社区青少年被吸引到图书室,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读书社成为文学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典型范例,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
“大众文学公益讲坛启动仪式”暨著名作家、《长江文艺》副主编曹军庆老师讲座
《果园文学》社刊
文学社社员采风合影
宜昌果园文学读书社14名社员集体颁发宜昌市作协会员证
已故女诗人郭娟诗集《非常爱》首发式
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伟年视察果园文学读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