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回应撤稿事件:网上网下打击论文灰色产业链

2017-06-15 16:17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杨亦君

  光明网讯(记者 赵清建)据央视新闻报道,6月14日,科技部举行《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调查处理新闻通气会,这是科技部针对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对中国的107篇学术论文的撤稿事件的首次回应。

  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虽是个别案例,但影响十分恶劣,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在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按照统一尺度、甄别责任、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开。

  通报中还表示,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图片来自网络

  撤稿规模创造纪录

  4月21日,世界学术出版巨头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发布一则撤稿声明。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医疗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于2012年至2015年发表的107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于中国作者,涉及协和等国内知名医院、医学院的524名医生。

  据施普林格声明,107篇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此次撤稿规模之大,创下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单期刊撤稿总量、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量的多重纪录。

  在2016年,施普林格及开放获取出版方 BioMed Central 曾撤稿近60篇论文,其中《肿瘤生物学》独占25篇之多,卷入上次丑闻的大多是伊朗学者。其后,施普林格集团决定扩大审查规模,直接引发了此次超大规模的撤稿。

  施普林格方面表示,经调查,已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些作者在推荐审稿人时使用了假邮箱。部分作者有可能借助第三方论文编辑服务,并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审稿报告。

  撤稿事件引发关注

  5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在谈及“施普林格撤稿107篇论文事件”时也明确表达了科技界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尚勇表示,这次撤稿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声誉,甚至对国家声誉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查实结果之后,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绝不护短,结果会向社会再进行公布。

  6月5日,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也对论文造假的处理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科技部部长万钢总结指出,对近期发生的集中撤稿,要从行政和学术调查两条线进行彻查,严肃处理涉事责任主体。同时坚决打击学术“黑中介”和以“吸金”为目的的掠夺性期刊。他强调,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从体制机制上共同发力,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科研项目评审和科技机构评估改革。

  在今天的新闻通气会上,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称,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始终坚持眼睛向内,从自身查找原因,正在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按照统一尺度、甄别责任、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开,形成“零容忍”的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