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2月2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韩玮 通讯员方泽群)11月1日,武汉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成为中国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第四个“设计之都”,同时也是全世界31个“设计之都”之一。武汉以“老城新生”为申报主题,将创意设计作为城市发展驱动力,让老城不断焕发新活力。目前,武汉在桥梁、高速公路、高铁、水电、大坝等工程设计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珠宝设计等领域也正在发力,不仅要做全球“设计之都”,还将成为国际化时尚之都。
守住城市“灵魂”,创意设计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重焕新生
武汉将诞生首座地铁博物馆。武汉地铁集团有关负责人11月29日表示,将在江岸区原德租界风貌区对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德商瑞记洋行仓库”(胜利仓库)进行改造建设,打造武汉首座地铁博物馆。
作为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开幕式举办地及设计展展出地,南太子湖创新谷原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一组厂房,改扩建后重焕生机,成为综合性艺术社区和创新之地。
作为“武汉设计之都客厅”的百年老建筑翟雅阁,伫立于武昌昙华林,经修缮后变身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前不久在此成功举办第二届创意城市圆桌论坛,来自8个全球设计之都的代表激情分享所在城市的经验。
“要让设计成为大型工业老城转型、焕发新生的驱动力。”武汉市城建委申都办负责人孙明认为,这与武汉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高度契合。创意设计引入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武汉将出现更多“代表作”。
孙明透露,除了翟雅阁、平和打包厂等工业遗产修缮改造,还有青山“红房子”保护正在启动,汉阳龟北片的老工厂也将变身创意产业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持有人、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理事长郭粤梅表示,“我们有100多年前张之洞留下的工业遗产,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遗产,这也为武汉成功申报‘设计之都’奠定了基础。保护、修缮、挖掘、利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武汉设计力量走向世界舞台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可以算是最早的武汉设计,开创中国桥梁史先河。如今,长江上近200座桥梁、各种桥型世界跨度排名前十的大桥、中国已投入运营的一半高速铁路均出自武汉设计。
国内的超级工程中,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的设计出自武汉。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武汉设计也走上了世界舞台:世界首次在珊瑚礁上建造的大桥中马友谊大桥、东非第一大桥——坦桑尼亚尼雷尔跨海斜拉桥。此外,武汉设计的赞比亚芒古至卡拉博公路(芒古至塔博段),被当地人誉为“非洲最美水上公路”;武汉勘察设计的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成为首次采用国内规范设计的国外大型水电站EPC项目。
除了工程设计,创意设计也正在“走出去”。作为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海外展,武汉青少年儿童创意画11月23日走进日本“设计之都”神户。作为礼物带过去的,还有孩子们设计创作的“七巧板-长江新城”。
不仅“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加入“设计之都”大家庭的武汉,正与其他城市一道,加强设计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
今年11月举行的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上,全球10多个“设计之都”城市来汉交流、办展,举行创意城市圆桌会议,分享“设计让城市更美好”的经验。同为“设计之都”城市的法国圣埃蒂安将当地双年展的展品直接搬到武汉,让武汉人眼界大开;北京工业设计红星奖展品,让人感受到设计无处不在;荷兰规划设计师抱团来汉举办荷兰滨水邀请展,与武汉分享滨水城市设计经验。
武汉市城建委负责人表示,今后与国际其他先进城市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将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以加入“设计之都”为新起点,充分运用好这一重要平台,深化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理念,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助推国际化时尚创意之城,建“一带一路”时尚中心
12月1日,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展在武汉开幕,一批工业设计“黑科技”让人们大开眼界。目前,武汉已有烽火通信科技公司创新设计中心、东风设计研究院、高德红外工业设计中心等已被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全球顶级工业设计公司浪尖设计集团签约落户武汉,武汉即将新增一个华中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聚集区“D+M”工业设计小镇。 无人驾驶、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将成为武汉工业设计的未来。
就在11月21日,第八批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纺织大学专场活动举行,400多位武汉纺织大学校友现场签下22个投资项目,其中,大纤维产业基地项目、F027时尚产业园、星荟时尚孵化中心、红T时尚创意产业园项目、武汉猫人互联双创产业园项目等,都与服装时尚设计有关。未来,武汉将与武汉纺织大学及校友携手打造武汉时尚设计之都、中国时尚名城,助推国际化时尚创意城市建设。
“国家外专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理工大学教授(院士)库茨米切夫·维克多认为,武汉有建成“一带一路”时尚中心的优势,“有众多的时装设计院校,为时尚产业提供了人才储备,同时还有针对青年设计师的国际赛事和众多的时尚场所与创意中心。”维克多建议武汉将时尚打造成生产力,培育一批时尚孵化器,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规模,举办国际性赛事或会议,吸引全球时尚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打造武汉城市专属时尚话语和影响力。
武汉将建长江沿岸创意城市示范区,市民将有更多获得感
武汉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汪普查表示,武汉入选“设计之都”只是创建“设计之都”新的起点。下一步,将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武汉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方面的合作,将武汉建成长江沿岸的创意城市示范区;与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合作,开展共同设计;建设一批示范性创意社区,让设计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贴近市民,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加强市民与设计师互动,举办市民创意设计大赛。让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大批文化创意和设计领域的青年人才将被支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交流;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计划,发掘和提供吸纳青年人和女性参与的创意设计就业岗位,孵化更多创意设计小微企业。
日前,江岸区、法国圣埃蒂安设计联盟、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三方共同签订协议,将在近2平方公里的三阳路片打造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秘书长金志宏透露,法国的设计师将在这一片区开办设计师工作室,武汉将引进先进理念,打造知名设计的孵化地。
未来,武昌昙华林、中南路、光谷片区、汉阳龟北片等武汉多个创意设计区将活力迸发,通过创意设计引领,提升城市品质,让“老城新生”。
【专家点评】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
晋级“设计之都”是这座城市进入的一个新的文化节点
“设计双年展”是“设计之都”的“标配”,第一届设计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一地举行,展出的只有工程设计,今年的设计双年展在武昌、汉口、汉阳都设有展场,成为整个设计行业的“大秀”,同时法国圣埃蒂安“设计之都”等城市来汉开展国际交流,并把展览、展品搬到武汉。我们看着“设计”一点点地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原来我们可能讨论的是这座城市富不富的问题,现在已经是强不强、能不能更有文化内涵、更有品质的问题。我们过去有大量的文化存量,今天的‘设计之都’只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找回它原来的状态”。
在许奋看来,“‘设计’改善了我们的生存条件、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它同时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这对文化来说,我想可以称之为‘温和的唤醒’。成功晋级‘设计之都’,也许正是这座城市进入的一个新的文化节点。”
【武汉设计“家底”一览】
50%世界大跨度桥梁、50%中国已建成投运高铁出自武汉设计。工程设计已走入“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城市,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现有工程设计企业数量497家,从业人员7.28万人。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907亿元 ,占GDP比重7.47%。
武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在汉高校89所,拥有200余个公共文化机构、100多家社会教育机构,110余个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实力连续15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培育了30多名国家级设计金奖得主。
武汉理工大学:拥有中国一流的设计学院,百余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开办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宝石学教育和研究专业机构,每年培育大批珠宝设计等方面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拥有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研发并产业化裸眼3D投影技术。2016年完成G20峰会的多媒体艺术工程。
设计为城市生活创造新品质,其中,《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因“低碳城市”理念荣获“全球杰出贡献奖”。
武汉获得2017年第五届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成为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同时,武青堤综合整治工程成为武汉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代表性项目,获2017年C40城市奖。
武汉园博园详细规划荣获“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得国际规划学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
东湖绿道设计荣获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武汉地铁成为公共艺术设计的展示空间。